第四百四十章 最不可靠的就是盟约

作者:拉拉袖 返回目录
    第四百四十章 最不可靠的就是盟约(1/2)

    朝廷刚在九原设立了镇守太监衙门由宦官张亮主持,还设立了都指挥司衙门及派出了巡按御史纪涛,很显然是来捡现成的,可是九原城墙残破不堪,倒塌严重,本以为平安伯会差人修复,可是章子俊根本就不想修复,只是在原来的几个城门洞口及一些残存保留完好的几段城墙上,修造了几座炮楼模样的建筑。

    从秦至汉初到武帝时期,九原城都没有被匈奴占领,原因就是九原城在黄河以南,是秦直道北面的终点是汉朝的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初一直在坚守此地。

    随着汉初的”修养生息”,汉朝国力得到了加强,到了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据《汉书》载:“(元朔二年春)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又据《地理志》载”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从元朔二年开始,九原城再次换发了生机,成为武帝反击匈奴重要的前沿阵地。由于战略的需要,九原城迎来了第三次扩建,这次扩建后的九原城是原燕、赵、秦三国九原城面积的总和,更名为五原郡,形成了今天麻池古城的样子。

    驻守九原城的是第一师第二团二营三连,连长许久耕在南城门依城墙旁设立了驻九原军营,又修筑了高墙及战壕碉楼,只因城内败破不堪,全是黄土泥墙修建的低矮房屋,连镇守太监衙门也是一排土墙而建的低矮房屋,进入屋内要低头弯腰才行,对门的都指挥司衙门更加不堪,有几间房没有屋顶。加上朝廷也没有拨付银两修建,镇守太监张亮及巡按御史纪涛只能就地找最好的房子做衙门,在官场上一直是住衙不修衙的“习俗”,这叫做官不修衙,客不修店。

    古代官员不热衷修理衙门,一个原因是官员流动比较快,所谓“官如传舍”,当官就像住旅店一样,只是匆匆过客,衙署好坏又有什么关系呢?另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热衷修衙,很可能就升迁无望了。而且宋朝开始,朝廷对于官员修葺修建衙署的管理也收紧了。宋真宗景德三年,杭州知州薛映被人告发“在司擅增修廨宇”,薛知州被贬为“连州文学”——一个小地方的闲职。宋仁宗嘉祐三年,汝州知州李寿朋在春荒时节“令郡人献材木,修廨宇亭榭,重为劳扰”,也被御史弹劾,受到降职处分。

    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宛平县虽然是京畿首县,但县衙却非常简陋:“廨仅一所,与民间比屋,曲直不齐,各佐领衙与市民联墙,声音可通。吏大半无廨地,僦借民居。顾不知创自何时,何所迁就,而因陋就简,粗备如此也。”官不修衙的关键因素是朝廷严格控制修建官署的资金。地方官员如果要修理衙门,基本指望不上朝廷的财政支持。他只有另寻出路,一种是向地方富人寻求捐助。但是地方富户士绅捐助往往也是有条件的,而且,遇到这种捐助的时候,官员自己首先得带头捐出一大笔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官员不会去向部民寻求捐款。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

本站推荐: 弃妃重生:开局搬空渣男库房 龙王殿:最强赘婿 督主请自重,婢女只是替身而已 叶峰 叶绩陈青草木生 全民武魂,我的武魂是帝皇铠甲! 邓霖 折鸢 顾篱落薄瑾修 云燚七草真由美

大明求生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只为原作者拉拉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拉拉袖并收藏《大明求生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