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风头(1/2)
大明宫。正是大朝会的日子,皇帝陛下还没有上场,下面等待的群臣,却是已经忍不住窃窃私语,文官那一列,几乎人人脸上都有喜色。
而武将那一列,却是面无表情的居多。
最看不惯文臣的那位程晋素大魔王,甚至还脸露出不屑神色:“不就是凑了几个字,写了一本书吗?用得着这么得意?”
牛一进哼哼出声:“可不是吗,文人写几个字,不就像我们玩长槊一般简单?我们做武将的,哪天不玩两下长槊,也没见谁这么折腾。”
而站在他们后面的尉迟炯明,更是将脸摆的像黑炭一般,摆出一副生人勿近熟人也勿近的模样来。
也难怪他们心中不爽,作为天生自带斗鸡属性的两大群体,武将们天生看不惯文臣。我们武将的功勋,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哪里像这些文臣,只靠着抖抖嘴皮子就能给儿子们挣出一个爵位?
更让人郁闷的是,皇帝陛下居然摆出这么大的阵仗,给二儿子长脸!
不错,就是给二儿子长脸。李承世回到京师,大爷秉承着闷声发大财、低调是王道的原则,安分守己了几个月;然后,放了一个天大的卫星。
是的,扩大版的《山川志》,完工了!
之前的《山川志》,被皇帝陛下斥责为粗制滥造,为了赶工而不顾其他。但是这一次的《山川志》可不是粗制滥造了,光字数就有一百四十万……
一百四十万,很惊悚的数字啊。
连见多了各种新鲜事的胡菁胡大侧妃娘娘,听着这个数字也不大淡定。因为这是写字要用毛笔的古代啊,胡娘娘写一百个字就要手腕酸痛;更何况这不是写小说啊,这是收集各处资料,仔细考据,非常严谨的学术性书籍……
更更重要的,现在不能电脑来写作啊,错一个字就整页都要重新抄写……这种事儿很烦恼是不是?
一百四十万,果然是皇皇巨著了!
——虽然二皇子殿下手下有几十号吃闲饭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吃闲饭的,都将功劳堆到二皇子身上去了……
一百四十万字的光环加身,二皇子殿下一瞬间光焰大作,李承天头上的警铃炸响,武将们心中也非常不爽。
武将们本来都不掺和太子与二皇子之间的那点事儿,但是他们的共同女儿胡菁嫁给太子殿下之后,武将们就很自然地将屁股挪移到靠近太子殿下这一边了……不管怎样,这些年,太子殿下的表现也不很差是不是?
李承天将这一百四十万字的巨著抄了四份,一份进献给皇帝陛下,一份藏到文渊阁,一份藏到国子监,一份藏到……当然是藏到自己家里。
进献给皇帝陛下的那一份,其实早几天就送去了,却听闻皇帝陛下龙颜大悦,于是吩咐将这几本书还给肃王殿下,请肃王殿下在今天的大朝会上再进献一次……
啥意思?
给二皇子长脸呗。
果然,皇帝陛下上朝,等太监那句“文武百官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落下之后,下面就有人禀告:“肃王殿下求见陛下。”
然后满面红光大腹便便的肃王殿下昂首挺胸,吃力地捧着一大堆书进场的时候,很多爱好美色的武将们都闭上了眼睛。
不能不闭上眼睛啊,那画面实在太美,咱们不忍看。
大兴朝现在用的都是雕版印刷,错一个字就毁了一个版面,一百四十万的书,要雕版印刷出来,没有三年五载休想成功。而手抄体的字实在太大,一百四十万字的书,实在是很厚很厚的一摞啊……
真担心会掉下几册来。
偏生这么露脸的事儿,二皇子殿下竟然不肯让太监帮忙。
好在人逢喜事精神爽,二皇子殿下遇到这样的好事,身上的力气陡然之间增强了十倍,因此竟然成功将一堆书全都搬上来了。
皇帝陛下当然没有群臣的复杂心理,事实上,在一个父亲的眼中,再肥胖的儿子,也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哥。
收了儿子的书,忍不住就夸赞儿子:“吾儿能沉下心来,潜心数年,终于完成这一部书,让朝廷君臣,不出京师能了解天下地理,实在是国家功臣,而这《山川志》,也堪称是今年之祥瑞啊!”
听到皇帝已经给这件事下了定论,文臣们就一个一个排着队上,不要命的给皇上拍马屁。
徐世绩与秦三宝对望了一眼,两人苦笑了一下,然后挪动着脚步上前,打算也恭喜贺喜一下,不然就太显眼了……却看见站在皇帝边上的太子殿下,上前一步,对着皇帝行礼,说道:“此事是二弟之功,也是父皇之功。儿臣今日,也有一样礼物,想要进献给父皇。”
你也要进献礼物?尉迟炯明恨不得上前去将这个女婿给拉下来。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二皇子大出风头的日子。你进献的礼物再好,还能强过这部一百四十万字的《山川志》去?
不但尉迟炯明是如此想,在场的群臣,大多都这样想。
也许太子殿下是受了这般场景的刺激,进退失据了。
却听见皇帝温言说道:“太子想要进献什么礼物?”
李承天微微一笑,朗声说道:“儿子想要进献给父皇的,是一百部《山川志》!借二弟之光,也成二弟之美,让二弟苦心孤诣写出来的文字,能随着父皇的恩赐而传遍天下!”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群臣都有些懵了。牛一进拉了拉程魔王的衣袖,低声问道:“你听明白你女婿的话没?怎么每个字我都听得懂,但是连起来我就听不懂了呢?”
程魔王说:“太子好像是说,他印了一百部《山川志》,献给皇帝陛下,请皇帝陛下用它来赏赐群臣……但是印一百部《山川志》?这怎么可能?”
好在众人已经不需要再猜测了,因为李承天已经将事情给说得清清楚楚:“儿臣十天前听闻了二弟写出《山川志》的消息,也知道二弟将其中一份送到了国子监。当时就与妻子商量说,二弟与下属的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的是这书在世上只存留四套,只有少数人能见到,不免可惜。儿臣的一个妻子就说:不如将它刊刻出来,让天下读书人都能买上一套,要用时候可以用,不用的时候也能充当一下门面,那就完美了。于是儿臣的妻子就从国子监将书给借出来,用了十天时间,将书给印出来,这是其中一套,请父皇赏鉴。”招招手,就有躲在边上的小太监,端着一摞书过来。
众人看着那一摞书,不由一怔。这书与之前的书相比,体积至少缩水了一半还多。李承世就不由冷笑说道:“刊刻一百四十万字,该如何不易?你这书这么少,莫非只刊刻了其中一半?”
李承天笑道:“因为我的字号尤其小,浪费的纸张当然不多。”拿过书籍,捧给皇帝。皇帝打开一眼,就不由惊叹道:“果然是好整齐的字迹,你是如何做到的?才十天时间,就是雕一百个版面也未必来得及!”
太子笑道:“这是因为,儿臣发明了一种活字印刷术。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活字,二三十多个认字的工人一起开工,十来万字的书籍,一天就能完成排版,两三日就能完成印刷……”
李承天的话落下,四周不由就响起了惊呼的声音!
十来万字的书籍,一天就能完成排版!
这在雕版印刷的时代,简直是不可能!
雕版印刷的时代,即使是二三十个雕版工人一起开工,要完成一本十来万字书籍的排版,最起码也要二三十天。这还不能碰到各种意外。
一般的印刷作坊,根本找不到这么多的熟练工人一起开工。所以一本书的印刷,往往要拖延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因为时间长,成本也愈加高昂,因此出书成为了很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是的,在这个时代,出书是不能挣钱的,往往还要往里面贴钱。因为出版价格高昂,书籍的价格也就居高不下,如果不是必须的书籍,很多读书人都舍不得花钱购买。这就造成了恶性循坏,书籍越卖不掉,书籍就越贵;越贵,就越卖不掉。
但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谁不想在青史上留点痕迹?
但是家中没有足够的资材,谁敢轻易著书立说?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