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狂躁、恐水、畏光、怕风、怕声和吞咽困难等为临床特征的、病死率近乎100%的人兽共患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目前医学界尚未提出针对狂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据WHO报告,全球每年因狂犬病导致的死亡病例绝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2]。我国属狂犬病高发国家,在我国2500多年前就有狂犬病流行的记载,发病率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主要流行于农村,占总病例的50%~70%。由于职业暴露、免疫系统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男性发病是女性的1~2.5倍,青少年及儿童发病多于成年。狂犬病及其导致的死亡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目前,我国狂犬病发病和死亡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对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已面临严峻挑战。现将我国狂犬病流行与防治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及规律
狂犬病为动物源性疾病,宿主动物广泛,不仅犬科动物能够传播狂犬病毒,其他患狂犬病的动物如家猫等也能够传播狂犬病毒,狂犬病发作期的人及动物,其体液、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狂犬病毒,传染性较强,除少数隔离地区和岛屿外,世界各地都曾有过流行。据WHO报道,全球每年报告的狂犬病中99%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约占发病总数的56%,非洲约占发病总数的44%[2]。在亚洲约有20亿人生活在狂犬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每年至少有31000人死于狂犬病[4]。印度是狂犬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中国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犬数量不断增加,且多不圈养,但我国犬类饲主对犬类防疫意识淡漠,疫苗注射不及时,加之对养犬的管理措施滞后,群众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缺乏,犬伤后处理不及时、不规范,政府各部门间缺乏科学高效的协作机制等导致狂犬病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5]。据全国疫情报告系统资料显示我国狂犬病流行在过去数十年先后出现了三次流行高峰[1]。第一次高峰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最高达1900多人。第二次高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均报告死亡数5537人。第三次高峰为21世纪初期,且呈快速增长趋势。文献[6]报道在被调查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7个发生过狂犬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广西、湖南、贵州、江西和广东等地区。近年来,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的狂犬病疫情居高不下,既往发病率较低的中原和华北地区疫情急剧上升。全国狂犬病疫情地域及人群分布为农村高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受到职业暴露、教育水平、免疫系统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及危害性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